德國科隆、義大利米蘭與西班牙瓦倫西亞,是世界三大最具規模的設計家具展,其中又以1949年開辦的德國科隆家具展最富歷史,且於每年一月開展的時間點,也讓這個展覽被視為新的一年家居趨勢領導風向球。
近幾年,德國科隆家具展的主辦單位召集了一個趨勢預測委員會,每年由不同的成員組合展開研討,然後於開展前發表下一年室內設計&家具設計的趨勢預測。歷年委員會成員均為一時之選,有家具設計師、室內設計師、織品設計師、建築師、媒體編輯等,讓預測角度多元而完整,奠定其趨勢預測的深度與公信力。2011年的成員包含西班牙首席女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、義大利女設計師Defne Koz、奧地利設計師Harald Gründl、瑞士織品設計師Martin Leuthold以及設計雜誌Apaartamento總編輯Marco Velardi
5位專家們認為,在歷經了經濟、環境以及一連串紛紛擾擾的世界動盪影響後,人們對於生活企求的安定和平穩性愈加明確。不再只是一個休憩的場所,它同時要對心理層面提供一種無形的保障和寄託。除此之外,隨著消費人口年齡層的年輕化,“表現自我”和“獨特”儼然也成為意識主流。專家們就根據這些需求延伸探討出以下四個2011年家居空間與家具家飾的趨勢走向預測:


1. Emotional Austerity 低調樸實
關鍵字:實用主義、重整

科技帶來便利,但同時也讓生活中充斥著過量難以消化的資訊;眼花撩亂的各式廣告文宣大肆侵占我們的感官知覺,並左右著非理性的消費模式。但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,人們逐漸從幻滅的泡沫中甦醒,開始回歸生活的本質,並逐漸重拾以「需要」和「實用」為消費決策的理性思考。
於是,從後90年代開始橫掃市場的玩樂浮誇風格慢慢隱褪,家具家飾線條洗去繁複瑣碎,運用現代科技簡單重現經典流傳的細緻工法,讓物件本身的簡潔輪廓散發樸實優雅的新風貌。
順應這樣的趨勢,皮革、木頭、竹子與植物纖維等再度被大量使用,然而有別以往的是,設計師將高科技人造材質混入這些天然材質當中,保留自然的外觀觸感,但加強了耐用度,且有效減低重量,取代了較不環保的塑料製品;色調方面,橄欖綠、青苔綠、淡綠等綠色層次,搭配石材或褐色系最為主流。
Emotional Austerity


2. Surprising Empathy 意外共鳴
關鍵字:實驗性、混合

服裝造型在一陣流行揚起之時,人來人往隨處可見大量複製貼上的制服形象,若是未加消化融合個人特質與需求,那些外在盲目的披披掛掛總免不了會在日後顯露不合時宜的窘況。瞬息萬變的時尚產業如是,我們每日身處其中的家居空間亦然。報章雜誌上一再重覆曝光的“樣板空間”隨著新趨勢的崛起,著實已無法令人感到滿足,畢竟,「家」本就不該如壓模製造般工整四方。
設計師們開始跳脫既有框架,擺脫束縛與成見,運用新的材質打造新的型態,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:在這個趨勢哩,可輕量化木料的蜂巢板、立體編織手法(運用於毛線、皮革、塑料…)、以及可摺疊的多角度結構大行其道,增加可變化的豐富性,也間接衍生出視覺和實體落差的趣味感:輕盈的物品有可能重如泰山;而看似應當沉重紮實的東西或許輕如鴻毛。
色彩方面,低調的底層顯色:鐵灰佐淡灰或灰黑,但搭配衝擊性較大的橙黃、橘紅,再以陶褐為中間色增添諧性。
Surprising Empathy


3. Re-Balancing 重獲平衡
關鍵字:重組、再生

近年來,我們的生活環境遭遇重大的變遷,不論是地震、洪水,乃至於各種氣候上的異象,這些都被視為地球資源過度濫用與生態破壞的警示;如何讓環境重回供需平衡,成了這個世代的重要課題。
外在壓力影響,人們開始厭倦那些過於人為加工的產物,並認為與其選擇在外型上大作文章卻實用度不佳的東西,不如找尋真正貼近生活本質、符合必要需求的物品,加上個人主義當道,可依個人喜好組合或變化的基本型家具就成了大熱門,空間自此不再講求“大一致”的整體性,經拚湊混合且具有個人風格的繽紛風景才成主流。
而無法再予取予求的資源,讓「舊品新用」的再生觀念也成為新趨勢的重要關鍵。
因為唯有物盡其用,才能有效遏止不必要的開發,人與自然才能同有休養生息的空間。近來蔚為風潮的二手跳蚤市集便是一種實踐再生理念的買賣型態;一個人所拋棄,未必不是另一個人的必需,物品透過再度流轉,減去了浪費的可能。也再度賦予可用價值。
造型特色方面,以傳統的手工編織、柔軟的天然材質如:軟木、羊毛、馬毛、羊皮等,搭配溫暖充滿正面能量的洋紅色、乳白色、黃、亮褐色、紅土色等偏大地色彩最為首要。

Re-Balancing


4. Transforming Perspective 改變視野
關鍵字:兼容並蓄

電腦、電子通信等科技帶來全面性的便利,不僅改變了經濟行為和資訊獲取途徑,也讓地球村的理念於短短的數年裡實踐。然而在文化差異逐漸被消弭、或被以高標準化統一的同時,因“不同”才產生的美也逐漸被制約而凋零;
開闊反成了另一種狹隘。
「設計行為」一向關乎著自然、科技、生活、文化和設計本身觀點的溝通傳達;社會型態的改變,自然直接影響設計的呈現。近幾年,許多歐洲知名設計師有感於文化流失的現象,便嘗試拋下已然標準化的既定設計手法,紛紛前往非洲、東南亞、中國、日本等地去探訪當地傳統技藝,不論是紡織、竹籐編織、彩繪、鑄鐵等充滿當地風采但逐漸式微的獨門手工,經由設計師融合現代元素之後,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絕佳收藏,讓設計和藝術的界線不再壁壘分明,反之提升各地文化辨識度並強調對比,潛移默化了人們眼界的開闊。
發泡金屬、礦物合成材質、玻璃和金屬布料等既工業又現代感十足的原料,以不同表面處理方式就能呈現大相異趣的效果,最能表現此一趨勢的多變樣貌。
色彩方面以深藍紫色調為背景,搭配薰衣草色和灰白的線條輪廓,再以焦糖色和金屬褐色加重點綴。
Transforming Perspective


總和各種趨勢,在提倡物品和空間本質意義的同時,其實也是期望人們正視「內在價值」,拋卻外在的繁華富麗,重新定義生活,賦予「家」一個溫馨穩定的未來展望。英文有句諺語說: “Home is home, be it ever so humble”或許是最好的註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lagros03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